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总体而言,当代大学生向上向善,可爱可亲可信,但在价值取向上出现的以下特征也在进一步凸显,给大学生价值观培育工作带来新课题和新挑战。
个人主义价值取向进一步凸显。所谓个人主义价值取向指的是在价值定位上,突出个体本位,而不是社会本位、集体本位。在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上,部分大学生既反对损公济私的绝对自私行为,也不太赞同公私不分,要求个体牺牲合理权利绝对无私奉献的要求。在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上,不少大学生自认“社恐”,过着“独而不孤”的生活方式,认同在恋爱过程中或婚姻生活中把自己摆在第一位的原则,拒绝做所谓的“恋爱脑”,鄙视所谓的“舔狗”行为,不赞同一味为了家庭委屈自己。一方面尊重个体的独立地位和合理权利是现代化的历史进步性。另一方面,我们需要避免把社会同个人抽象对立。个人主义的极端化会让个体缺乏对他人及社会共同事业的关心和兴趣,消解社会团结,也会导致个人生活意义的丧失、道德视野的褪色、心理适应力下降等,不利于个体的健康成长。“大学生价值取向及心理适应调查”课题组2021年抽取5种办学层次10所高校5万余名大学生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在积极心理品质上,个人主义价值取向的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各维度均高于集体主义价值取向的大学生,说明在积极心理品质水平上,个人主义价值取向的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较高。但个人主义价值取向的大学生的内外化问题行为水平均高于集体主义价值取向的大学生,说明在问题行为适应上,集体主义价值取向的大学生适应较好。
实用主义进一步深化。所谓实用主义价值取向指的是在价值判断上,坚持以对个体有用为评价、选择准绳。在今天大学校园里,不少大学生汲汲关注分数、绩点、奖学金、志愿时长、实习经历等对保研就业有价值的“筹码”,认为有助于拿到高分、提高绩点、赢得奖学金的事情就去做,认为不能给自己带来直接利益的事情就消极对待,进行“策略性摆烂”。比如选课不是为了发展自己的兴趣或增长知识,而是根据是否好过、是否容易拿高分来选择,热衷于掌握“攻略型知识”。选导师以是否能帮忙发论文,是否倾向于给自己学生高分为考虑重点。与同学交往以能否为自己在入党、评奖学金等需要民主测评环节投票为指向。实用主义因为只关注事物、事件、他人等对自我的有用性,往往衍生出短期主义、相对主义、工具主义的价值取向,看似坚持实用的选择标准,实质上因为有用的动态不定而出现前后不一致的具体价值选择,这就必然带来的短期主义、相对主义、工具主义,助推工具理性膨胀的同时带来价值理性的进一步式微,就会对他人变得漠不关心,对远大目标缺乏激情,对共同事业失去兴趣,甚至滑向自私自利,成为“偶然的个人”“狭隘的利己主义的个人”(马克思语)。此外,当个人的视野过分关注自我、局限于自我,就容易患得患失,容易焦虑不安,生活幸福感更不容易获得。
当下主义进一步显现。所谓当下主义价值取向指的是在价值追求上,关注需要的当下满足,看重生活的当下体验。当前大学生的当下主义有两种,一种是当下享乐主义,追求需要的即时满足、行为的短期回报。另一种是当下幸福主义,主张不念过去,不畏未来,活在当下,认为当下才是年轻人生活的时区,最真实的幸福就在当下,就在每天可以掌控的生活细节里,所以调动全部感官投入对当下生活的体验。面对不确定的未来,不少大学生认为只有着眼于当下,抓住当下,才能找到内心的平和安宁,如果一味地把眼光放在遥远的终点,就会错过沿途的美景。他们喜欢引用尼采这句话:“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相较而言,父母一辈是为未来而活,以未来锚定现在,是一种未来主义的生活观,所以在面对不同观念时,大学生们则认为应该打破执念,重构认知,为避免内耗,获得自洽,避开任何会引起痛苦的事情,包括对过去的悔恨、对未来的担忧,拒绝需要付出很多努力、花费很多精力的外在目标、遥远目标。这是一种关注自我内心世界而不是向外追索远大目标的内观人生态度。这样的世界观和价值取向必然对当前的大学生价值观培育工作带来挑战。
针对如上变化,今天的价值观培育需要着力倡导大学生坚持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而不是妨碍的社会主义价值观,着力倡导大学生坚持要“从利己主义成为人,而不仅仅是成为个人”(恩格斯语)的合理的利己主义与理想主义的融通,着力倡导大学生把历史、现实、未来贯通起来,既脚踏实地又仰望星空。
(作者系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徐先艳 来源:中国青年报